大学城的会议类型以承接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会议、学术研讨会为主,具有面向国际的、开放性的特征,是孕育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孵化器。青岛古镇口大学城公共场馆--科学讲堂的定位是非典型度假、商务酒店,而是一个科教园区中“类大学城”共享的、功能并置的“会议型酒店”。
项目位于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由于天然具有山海相连、陆岛相望等资源优势,以及衔接原胶南市区与军港区的区位优势,该区域将作为融合区的东部核心区域先期进行开发建设。
大学城公共场馆建设的规划布局从秩序理性的角度出发,通过错动扭转形成开放的园区体系。图书馆位于中心区及三个校园的中心,同时为三个大学的师生提供服务。文化馆靠路临海,在服务校园的同时面向社会,向大众开放。科学讲堂选址则靠近校园内部,整合校园形成会议及学术交流群落。
科学讲堂两座单体建筑作为大学城共建场馆之一,肩负文化传播、教学辅助、会议接待的重要职责,开放共享是其核心价值所在。科学讲堂位于中心区景观主轴的中心腹地,沿融合中路分为东、西两块用地,每块用地设置建筑单体一座,总图布局顺应场地高差和南侧河道呈“一字型”布置。
融合中路以西楼体B为地上四层,融合中路以东楼体A为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两段楼梯通过过街楼相连通。科学讲堂A建筑主体高度为24.9米,科学讲堂B建筑主体高度为20.3米。
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地形,把建筑融合到基地当中,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既是设计重点,也是设计难点。方案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社会观,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通过对山、水肌理的分析与重构,转换为建筑语言,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造型。
建筑体量形成简单、冲突的场地氛围,建筑南向正对园区中轴线,使得水平向延展的建筑生成了“东高西低”的无边际界面。
由“水面→河岸→场地→建筑”的溪水肌理驱动建筑临街面,逐步退后产生特有的河流冲刷意象。
水流的蜿蜒曲折使建筑的转弯处成洞,达到了内外视线连续的综合效果,并将对建筑的挤压力平衡到建筑东西两翼。建筑表皮通过对水的情绪变化等模拟,形成片状的建筑造型。
建筑自由灵动的形体与水体蜿蜒曲折的形态相互呼应,营造了建筑与景观契合,山水合一的景观生态体系。
科学讲堂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为周边高校提供了大型学术交流、餐饮等服务配套,打造了自由、开放、互动的学术中心,同时面向社会开放经营,激活公共空间,为西海岸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科技和人才新高地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