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
—贝聿铭
博物馆被誉为“城市之眼”。想要了解一座城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逛一逛当地博物馆,它们收藏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讲述着这座城的岁月与荣光,充满特色的博物馆,犹如一座座宝库,承载着这座城的精彩故事。
作为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和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的重要项目,青岛市博物馆扩建工程一直受到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自2020年起,我院联合崔愷院士团队共同倾力打造该项目。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莅临青岛市博物馆改扩建工程项目现场视察与指导,我院首席总建筑师马林副院长、总规划师张小帆副院长及设计团队陪同参观,并在现场围绕项目重难点问题展开讨论。
黄海之滨,崂山脚下,一组标志性文化建筑群业已沿着一条中轴广场顺序展开:会展中心、博物馆、大剧院顺应地势层层叠台,形成了青岛重要的文化艺术聚落。介于基地的西侧紧邻城市中轴广场,设计团队希望新建场馆融入整体的城市环境中,修补城市肌理,整合城市空间。
在广场两侧仅存的几块空地上植入新的建筑,西侧以办公建筑为主,延续原来较为严整的布局,形成完整的城市界面;东侧结合文化建筑聚集的特色,延续其富有流动感的城市形态,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在中轴广场上嵌入“绿岛”,强化绿轴的概念,塑造广场自身的特色。总之,希望通过完善和提升中轴广场的环境品质,塑造一个更有活力的、更加完整的、更能体现青岛山水城市性格的城市公共空间。
建筑之美不仅在于它是建筑材料构筑的实用空间,更在于建筑创作中蕴含了某种建筑意象。青岛这座城市,城伴海生,海增城色;崂山,峰险石秀,鬼斧神工。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和历史的载体,理应体现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崂山仙境惜未游,崂山奇石殊可求”一句道出了崂山以石为美的特性。因此,建筑造型取自“崂山石”意向。几组建筑体量如一块块巨石拔地而起,简洁而富有冲击力。向心的布局方式,使整组建筑犹如一朵盛放的“崂山石花”。
自老馆盘旋而出、逐渐展开的屋面,仿佛从建筑中涌出的几股海水,穿流淌于巨石之间,穿插布置的玻璃和金属板块,在阳光的照耀下,碧波荡漾,金光闪闪。
整组建筑形成“浪涌石开”的宏大场景,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凝结于此,新老馆和谐共生,融为一体,“时光留痕”。
针对博物馆大范围的双曲钢结构屋面,我们运用可视化编程软件grasshopper,基于Rhino平台运行,从而有效地提升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施工过程中,直接以编程结果与加工生产厂家对接,最终也保证了工程的落地效果。
钢结构屋顶与老馆相连,体型较为复杂,采用风洞试验,模拟整体和局部风压数值。利用BIM技术,提供简便平台,可视化操作为施工提供直观指导。
项目建成后,青岛市博物馆总建筑面积将增加到80694平方米,建筑规模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提至第2位,真正成为青岛市的文化新地标和青岛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与核心平台。
我们希望:
青岛市博物馆连通数千年的时空,为我们开启探秘文明的眼睛。